这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宝山村地处金沙江峡谷
图片上的“桥”是用两根电线杆和草甸搭建而成
没有栏杆等防护措施,如遇下雨更是危险
然而这却是当地居民田间劳作往返
孩子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
就在3月16日
由土建学院杨丽辉老师团队设计
500余名交大人出资
在那里建造的和桥、木桥竣工了!
↓ ↓ ↓
点击图片查看小微对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富宁桥的报道
从富宁桥到和桥、木桥,这些茅以升桥的铺设,离不开土建学院老师和同学们寒来暑往的艰辛与不顾骄阳暴雨的付出;他们曾跋山涉水,徒步趟过雨天水没过膝盖的山村泥路,爬过仅能通行一人的陡峭山崖,只为来到村子确定最完美严谨的方案;为了保证公益小桥的安全性和稳固性,炎炎夏日,他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看似枯燥的荷载试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群交大人,走近他们与小桥的故事。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宝山村为纳西族发源地,这里地处玉龙雪山支脉,周围丰富的水系滋养了当地居民,形成了美丽壮观的风景和古朴悠久的历史文化,但也造就了隔离外界的鸿沟和内部通行的障碍。
设计团队部分成员:杨丽辉老师(左上)、孟鑫(左下)、姚睿光(右上)、许洪浩(右下)
原本团队计划建造和桥,在考察设计过程中,邻村母牛科村的村民提出了也想在村子里架一座桥的心愿,他们说,就把你们的试验桥给我们吧。回到北京后,团队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经过反复测试验证试验桥的可行性,北京交大教育基金会决定追加资金,资助母牛科村修建第二座桥,这就有了木桥。
和桥旧址——由两根电线杆搭建而成
和桥施工现场
当地为纳西族发源地,历史悠久,小桥连接的两个村子居民以和、木为主要姓氏,通过与村民的协商,团队决定将桥名定为“和桥、木桥”,寓意“和睦”。
北京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竣工仪式后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图书和文具
小桥顺利落成的背后,是无数交大校友用爱与支持凝结而成的巨大能量。北京交通大学基金会在120周年捐赠项目设计中专门设置了“小桥工程”项目,2016年6月2日项目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共计512人次参与捐赠,善款均用于公益桥建设。目前,我校教育基金会共捐赠27万元资金投入公益桥的建设中。
交大人捐赠留言
作为桥梁人,支持母校的善举,祝福交大!
@张金芝
大学不仅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担负起德育社会的责任,为交大点赞。
@寒塘渡鹤
积少成多,再捐一次。希望小桥工程早日圆满建成,造福当地百姓!
@yue gao
希望小桥项目早日完工,让孩子们能平安上学!
@一米阳光
作为土木人,看到这样一项善举,绵薄之力,愿为孩子们构建一座爱的桥梁!
@孙学锋
一座桥的诞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个问题,只有公益小桥项目的亲历者能够回答。团队成员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各司其职,利用专业知识为这座小桥的建成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设计、选材、选址、建造,无一没有他们的身影。为了一个细节斟酌讨论几个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有时更是长时间工作直到深夜。
炎炎夏日,当大多数同学踏上了返乡的归途,为公益小桥默默付出的同学们却选择留在学校,为确定设计方案后的“和木桥”搭建人行试验桥、进行荷载实验。
为了确保小桥的安全性和稳固性,试验桥上需要四十多个人同时在桥上走动,而实验室并没有足够的志愿者。为了凑齐人数,团队成员们顶着烈日在校园内一遍又一遍地向过往的行人解释公益小桥项目,找志愿者。
令人感动的是,最终招募的四十多个交大志愿者认真地配合实验团队的所有要求,耐心地根据试验要求,排队上桥、跳跃,对小桥的安全系数进行检验。
山间河水依旧奔流不息,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群人为了一座小桥聚在一起,用满腔热忱检验了这座桥的坚固与安全。最终,荷载实验顺利结束。
小桥人行荷载实验合影
在采访中,杨老师说,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真正进行的实验的时间或许只有10~15%,90%的时间都用来进行前期的筹备工作——协调实验室的设备能否按时使用,实验人员能否到齐……只有一切安排妥当,实验才能顺利进行。
小桥三维构造图
而对于整个小桥工程的成功来说,除了构建力学模型、软件操作、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之外,外界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假期里,实验室负责人为团队暑期工作特开绿灯,提供设备;热心的村民们为考察全程提供了最完备的后勤保障;土建学院领导始终对小桥工程保持密切关注,只要遇到困难,立马投入精力解决……每个细微之处的小爱,最终汇成江海。
在和桥、木桥搭建的过程中,材料的使用也是一个难题,考虑到山区只能人背或者马驮的运输现状、小河两岸都是田地的不利施工条件,以及由于当地气候条件带来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建桥材质必须轻便、耐久性好。综合考虑后,团队选用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来建造小桥。令人感动的是,有建材公司在听说小桥工程的项目后,免费提供了建桥材料支持。
团队成员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就小桥方案进行讨论
采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和老师反复告诉我们,他们做的是一件很普通的分内事儿,因为孩子们和村民有需要,所以他们就付出。
他们说,如果有机会,他们想去宝山村看看那建好的小桥,再看看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们。他们说,如果有机会,他们愿意去其他的边远山村,搭建更多的桥。
在他们看来,比修建小桥更迫切的,是孩子们的抚养问题和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小桥工程”的公益行动中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些地区,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几十年后的今天,交大人建造的桥沟通了历史,呵护了未来。那不仅仅是一座小桥,更是一份大爱。这群交大人将桥带进了深山,更将大爱播撒到了山川湖海。小桥工程永不会停步,交大精神永流传。
“我们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儿,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还会去更多有需要的地方架桥。”
——土建学院茅以升公益小桥团队
小微推荐
▪本学期放假通知来袭! ▪2018年,交大人要一起干这16件大事! ▪交大版情话,今天专门说给你听~ ▪交大人建了个模型,能预测你的出行行为,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交大人棒棒哒!北京交大5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出品 ——
感谢 | 土建学院 教育基金会
图片 | 许洪浩 苏晗
本期编辑 | 张释珍 康炜然
责任编辑 | 韩榕
为传递爱与希望的交大人点赞!